“嘭”的一声巨响,一团黄色火光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底部喷出,缓冲发动机点火成功,返回舱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。
9月17日,在太空出差3个月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、刘伯明、汤洪波终于回到地球家园。
还未等搜救的直升机停稳,一个身着橘色搜救服的搜救队员背起30公斤的装具,往返回舱方向直奔,他就是新的开舱手冯毅。他也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归来看到的第一个地球人。
观察舱门,按下平压气阀,用安全带固定舱门,准备工作完成后,冯毅第一时间和舱内的航天员对话,“你们好,要开舱了,请注意一下!”
“好的!”航天员话音落下,冯毅就握着开舱手柄以逆时针方向140度开舱。
随着舱门缓缓推开,3名航天员终于又呼吸到了地球的空气,第一眼就看到了等在舱门口的冯毅。
这是冯毅第一次开舱。为了这一天,他等了4年。
什么是开舱手?顾名思义,开舱手就是飞船着陆后第一个上前把飞船舱门打开的人。
“不过,不能说开舱就只是开门。”冯毅告诉记者,在航天搜救领域,开舱绝对是个技术活儿,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开舱技术,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。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,与大气发生摩擦,外壳产生高温,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。开舱时,要用特殊工具精准地插入锁孔,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。如果泄压太快,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;泄压太慢,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。对开舱手而言,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。
这项工作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之前,一直由李涛负责,他曾完成11次神舟飞船返回舱开舱任务,被称为“神舟开舱第一人”。
“李涛是我加入航天搜救团队后知道的第一位牛人,他是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历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开舱手,那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看到的第一个人。”冯毅说。
就在半个月前,冯毅得知自己将担任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的飞船开舱手,“这个岗位是我之前一直羡慕却不敢想的岗位,没想到今天我真的站在了这里,非常激动。”
他告诉记者,开舱手需要的不只是掌握开舱技术,还要具备应对返回舱降落在不同地域的综合处置能力。
此前,为了适应岗位需要,冯毅经历了陆上、水上、空中搜救训练。无论是炎炎夏日,还是大雪纷飞,不管是白天,还是黑夜,训练场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。
除了体能、理论等基础训练外,冯毅还要进行无人机操作、直升机索降及抗眩晕训练等30多个课目训练,全面锤炼各项过硬搜救技能。
这其中,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处置返回舱掉入湖泊。冯毅是“旱鸭子”,却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潜水训练。
虽然有惧水的心理障碍,一下水就全身发硬,但为了能成为一名掌握综合能力的开舱手,冯毅还是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。长达一个多月的潜水训练,他一场都没落下。
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场区内的游泳馆无法使用,他就到戈壁上的人工湖训练。
9月的湖水,气温最低可达十几摄氏度,而要想在温暖的湖水中训练,就必须接受正午阳光的炙烤。在同事的描述中,蓝天下,骄阳透过云层直刺脊背,火辣辣的;湖泊里,他苦苦探索,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喝“水”,终于掌握了游泳的要领。
每次训练,冯毅来得最早,走得最晚。一个月下来,他原本粗糙的皮肤迅速晒黑、爆皮,成为整个队里晒伤最严重的人。队医半开玩笑地跟他说:“你都老大不小了,还和一群小年轻拼啥劲儿,你喝‘水’喝饱了吗?”
“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,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。”“没有金刚钻,就别揽瓷器活儿。”这是冯毅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的信仰和态度。
正是凭借着这股拼劲儿、干劲儿,冯毅完成了开舱手岗位一系列项目的训练和考核,成为少数考取潜水证的人之一,他还额外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、吊车驾驶证、装载机平拖证等。
最终,33岁的冯毅成为队里年轻同志佩服的“老大哥”、人人信服的分队长。
此次搜救任务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隔5年再一次执行航天员返回搜救任务,也是首次在沙漠戈壁执行航天员返回搜救任务,冯毅的心理压力不小。
他告诉记者,为了探讨开舱门技巧,他和队员们从舱门构造、平衡舱压等方面入手,反复琢磨,针对高温、低温、晴天、雨天、水中、陆地等不同环境反复练习,“经常一个动作一天练习上千次,开舱手柄都练坏了四五把”。
暑假期间,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千里奔波,从四川老家来到西北戈壁,一家四口难得团圆。然而,忙于训练演练的冯毅,常常要到晚上八九点,才顾得上回家吃晚饭。
冯毅的同事告诉记者,看着丈夫工作如此忙碌,不忍给丈夫添麻烦的妻子只待了4天,就带着孩子返回老家。
“接航天员回家责任重大,组织信任我,我就必须完成好,不能有一丝闪失。”冯毅说。
9月17日,打开舱门,把航天员顺利接出后,冯毅立刻跟调度指挥员李欣汇报返回舱准确落点位置。
配合地面分队完成一系列处置工作后,冯毅的工作还没有结束,他又踏上了护送航天员回家的新征程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张梦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编辑:陈海峰】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